基隆的由來
基隆ㄉ由來告訴我為什麼我家鄉的名字叫基隆?
三面環山、一面臨海的基隆
昔稱雞籠山、雞籠頭、大雞籠
是台灣史上不可被磨滅的文化港都。
「雞籠」一詞最早見於一六一七年
中國人張燮所著的《東西洋考》一書。
雞籠名稱的由來
還有各種說法
其中一說法是在一八七○年時
陳培桂所修的《淡水廳志》中稱今基隆外海的和平島
形狀頗似雞籠
故有雞籠之名
但今和平島舊稱社寮島
不稱雞籠島
因此此說法仍待進一步考證。
另外
雞籠名稱之由來還有一個說法
是由古時居住於雞籠的凱達格蘭族(Ketagalan)的音而來的。
命名者將Ketagalan去掉taga
譯Kelan
為雞籠(台語發音)。
這個說法有其真實性
日本學者安倍明義的《台灣地名研究》
就是採用此說法。
基隆市的轄區原本是屬凱達格蘭族的大雞籠社
公元一六二六年西班牙人進據
稱基隆一帶為Samtisima Trindad
並築聖薩爾瓦多城(San Salavdor)於社寮島上(今日的和平島)。
當時
基隆地區已有漢人的聚居地
西班牙人稱之為Parian。
一六四二年九月
佔據台灣南部的荷蘭人北上
驅逐西班牙人而佔據之。
明鄭末年
也曾經為防範清國入侵
派軍駐守雞籠
基隆則屬天興縣所管轄。
公元一六八三年
清政府佔領台灣後
基隆於翌年成為諸羅縣轄區。
漢人移民至雞籠者越多
到了一七二三年
基隆從諸羅縣分開
成為淡水廳轄地。
此時
有漳州人從八里坌(今台北縣八里鄉)移居雞籠
建和興頭店舖街(在今仁愛區新店里)
後來又成為新店街
到了乾隆年間
石牌仔街、新興街、草店尾等聚落陸續形成。
漢人的壓力亦迫使大雞籠社往社寮島與田寮港遷徙。
後來
官府認為雞籠太過俗氣
便改為基隆。
公元一八五八年
簽定天津條約
基隆於一八六三年開港
港埠貿易更加興盛。
一八八七年
台灣巡撫劉銘傳築台北到基隆間鐵路
在一八九一年通車
並開始建設現代化的基隆港
但後來就終止了。
一八九五年
清政府將台灣割讓給日本
行政區域重新劃分
基隆成為台北縣的基隆支廳。
直到一八九七年
日本治台後基隆港才又開始動工。
一九三四年
基隆港經過多次擴建
成為當時台灣第一大港
擁有一段極為風光熱鬧的歲月。
有一句台語諺語「基隆沒城
吃飽就行」
形容的是基隆開港之後
市面繁榮
謀生容易
各地人士紛紛離鄉背井
前往基隆討生活
不過多半都是過度性質
在賺足錢財後
便衣錦榮歸。
那時的基隆
繁華的程度
就像今天的台北市。
一九四五年後
中華民國政府將日本時代的州改成縣
州轄市改為省轄市
郡改為區
街改為鎮
庄改為鄉
而基隆市則有中正、信義、仁愛、安樂、中山五區
到一九四七年一月三十一日
將台北縣七堵鄉劃入基隆市
成為七堵區。
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period=352
留言列表